刻意创作 (Intentional Creation)

(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, on the GitHub ReadME blog. Archived here from the translation by Dominic Huang.)

我们都有过这种感受。无论是早上起床还是晚上难眠,你都感受到了它的存在——潜伏的创造力。 在源源不断诱惑消费的互联网中,将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,挑战很大。如何选择一个方向? 接下来,我将分享如何将创造力拆解到 4 个不紧不慢的步骤:

Contents

这 4 个 C 形成了一个简单明了、适应性强的方法,团队和个人能能良好运用。 此时阅读本文的你已经开始了第一个 C——消费。请继续。

消费(Consume)

第 1 步:化被动消费为主动研究

文章、视频、播客、最新 Wordle 谜题……从你早上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,你就开始了被动消费。在一个由计算机主宰且消费成为默认模式的环境里,一个创作者应该如何创作?

要创作,我们得先认识其反面——消费。

消费是一个有用的阶段,但如果它是终点就可能危险。无限循环的消费会扼杀创作机会。创作仍从消费开始,只不过,应该刻意以研究和评论的意图来消费。

评论(Critique)

第 2 步:用评论回应消费,让研究慢于评论

正如当下许多软件的问题一样,解法很简单:回应(React)。不,不是说 JavaScript 的 React 框架,而是说人的反应行为。要刻意创作,得让自己暂停一下输入,从自身寻求回应。半结构化的回应,或评论,是创造性领域中一种历史悠久的做法,比如建筑评论。

戒掉刷动态的瘾很难,但在刷下一条动态之前,不妨激活一下评论意识,做一些总结。即便经不起考验,它也是你创作出来的。

如果你发现很难唤起评论意识,那说明你的消费速度超过了思考速度。如果你不反思,你就没有学习。你可以深入研究个别项目,或者,单纯休息一下。

评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容易。你可以用 Markdown 语法、语音转文字,抑或用桌上的记事本写下来。消费新东西之前,请尝试打开一个编辑器或笔记应用。现在就可以随意打开一个。

策划(Curate)

第 3 步:将评论收录到储备库,以便创作参考

评论只是初始的创作输出。写任何东西都能促进创作,不过,相较于评论,你需要一个润色过的综合体。当评论足够多,你就可以策划一个集合。

从室内设计师到实验室研究人员,再到俱乐部 DJ,创作者们都认识到了结构化的、可参考的集合的价值。

有时,当你需要方向或事态急迫,一个有组织的、经过充分研究的集合可以为你提供现成解决方案。有时,有一个全面的集合却没有找到可参考的解决方案,意味着是时候由自己来创建一个解决方案了。 经过策划的集合本身就是艺术品。我帮忙创建过一些,包括 0ver.org, seealso.orgAwesome Python Applications list。除了 Awesome Lists 之外,还有更多好东西,比如 explorabl.esCooperpress newsletters,或者设计师和内容创作者常用的创意宝书。

策划也是体面的工作。不过,策划更重要的是作为通往我们最初的更高使命的垫脚石。少即是多。

创作(Create)

第 4 步:定期回顾策划,发现创作道路

一定规模的集合往往会产生有趣的发现。模式、分歧的出现也会激发创作。例如,在研究 Python 包装方法时,我发现了一种模式,它成为了我最受欢迎的概念/博文/讲座之一——The Packaging Gradient

完整项目也能从集合的相互连结中诞生。我的框架 Clastic——已经被 PayPal 和 Wiki Loves Monuments 团队所使用——就是在 pytest 语义和 werkzeug 基元的策划组合中产生的。

实际上,大多数创作都没那么高门槛。例如,当向现有项目添加一个功能时,其它项目中的类似方法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指导。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从 Awesome Python Applications 中偷学技术了,包括将我日常工作中的 30 万 SLOC 代码库从 Python 2 移植到 3

大多数创作产出都同根同源,只不过,它们发生的过程比以前更加清晰可见了。

调试过程

我们很容易把我们欣赏的作品看成是作者的天才大作。要知道,创作是间歇性的。如果你的创作进展缓慢,这里有一些策略可以参考:

一般来说,要警惕一刀切的解决方案。比如,卡片笔记法(Zettelkasten Method)可能对某些人有用,对你却未必。创作具有特异性。你要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方法。

付诸实践

当灵感袭来时,不同想法连结得如此之快,让人觉得浑然天成。但当灵感被证明没用时,我们仍可维持 4 个 C 的平衡,从而维持创造力。 刻意创作有几个明显好处:

实事求是地讲,刻意创作意味着有意识地减少刷动态看新闻的消费时间,从而更多时间做笔记、标记书签、创建自己的知识库。少一些娱乐,多一些做自己,终将缩小你和创作目标之间的差距。 如果这听起来太简单,那是因为它的确简单。为自己负起责任才是最难的。希望你能从上述简单的方法中找到价值,反思日常,并朝着更有创意的方向改进自己。少花时间消费,多花时间在另外 3 个 C 上吧,消费的时间够让自己评论、策划和创作就好。 如果你读到这里了,那么,不妨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开始第 2 个 C——评论。